国内汽车行业面临“国内需求增速放缓”、“产能过剩”、“竞争加剧”等诸多挑战,车企竞争进入“淘汰赛”。站在当前时点,哪些车企在竞争中能生存下去?怎样去分析车企竞争力?为此,我们构建了车企竞争力分析框架,并给出竞争格局的趋势研判。
车企竞争力分析框架:整车企业的竞争力大多数表现在三大方面——产品、运营、品牌。产品是前提,决定销量;运营是底座,决定持续性;品牌是结果,决定影响力。其中,产品与运营是核心。
产品:产品力具体体现在产品定义(造什么产品)、工程制造(怎么造产品)、电动化与智能化(技术实力)。(1)工程制造,过去是竞争壁垒,但目前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差异不再明显;(2)产品定义,体现为洞察产业趋势、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的能力,自主品牌强于合资品牌;(3)电动化与智能化,替代传统动力成为影响产品体验的关键技术。自主品牌领先合资品牌,且技术优势已转化产业优势。
运营:关系企业盈利,决定经营持续性。具体体现在管理体制、供应链、营销渠道和财务。管理体制决定企业经营活力和管理效率。除组织架构外,管理体制着眼于管理层的动力与能力,比如股权激励与否、创始人背景等;供应链、营销渠道上传统车企具有规模优势;财务上,盈利能力成为车企生存的关键。
竞争格局趋势研判:上述能力中,过去工程制造、供应链、品牌最重要,这也是合资品牌的优势。当前时点,车企顺应产业转型,形成与趋势匹配的能力更重要,比如产品定义、电动化与智能化能力。
整体上,当前自主品牌在工程制造、供应链等传统领域的短板已得到补齐,而在产品定义、电动智能化等方面开始领先合资品牌。我们大家都认为,未来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将逐步提升,合资品牌份额下滑的趋势不可逆。
但是,也并不是所有自主品牌都能崛起,也并非所有合资品牌立马倒下。站在当前时点,我们大家都认为,头部传统车企已经在转型,虽然电动智能化转型过程会经历阵痛,但底子厚给予他们试错空间;造车新势力除理想汽车渐入佳境外,其他车企都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。合资品牌中,豪华品牌凭借品牌优势仍保持行业地位,但转型也刻不容缓。日系和德系已经受到自主品牌冲击,目前产品的电动智能化转型也较为落后,但相对其他合资品牌仍有时间去调整减缓下滑趋势。
产品:产品力具体体现在产品定义(造什么产品)、工程制造(怎么造产品)、电动化与智能化(技术实力)。(1)工程制造,过去是竞争壁垒,但目前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差异不再明显;(2)产品定义,体现为洞察产业趋势、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的能力,自主品牌强于合资品牌;(3)电动化与智能化,替代传统动力成为影响产品体验的关键技术。自主品牌领先合资品牌,且技术优势已转化产业优势。
运营:关系企业盈利,决定经营持续性。具体体现在管理体制、供应链、营销渠道和财务。管理体制决定企业经营活力和管理效率。除组织架构外,管理体制着眼于管理层的动力与能力,比如股权激励与否、创始人背景等;供应链、营销渠道上传统车企具有规模优势;财务上,盈利能力成为车企生存的关键。
风险提示:宏观经济提高速度没有到达预期,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;竞争加剧风险;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风险等。
月度观点:2023年5月生猪价格持续保持低位震荡,上半月节后需求走弱带动猪价下行,下半月供给端压力稍缓支撑猪价短暂反弹。供给端,能繁母猪连续四月保持去化,同时仔猪价格加速回落叠加育肥亏损,后续产能去化预期增强,但生产效率提升导致当前产能仍然过剩。需求端,节后屠宰量环比回落,气温上涨制约终端消费,需求端表现疲弱。总的来看,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,6月供给边际收缩或支撑价格出现小幅上涨,整体仍以低位震荡为主。
产业关注:2023年5月牧原股份等8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合计1138.54万头,同比增长15.99%,环比增长5.39%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